龙泉青瓷始于五代,南宋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以釉饰为主的独特风格,至明代开始逐渐衰落。龙泉青瓷分为哥窑和弟窑:紫口铁足的为“哥窑”;清润如玉的为“弟窑”,也称“龙泉窑”。明嘉靖四十年《浙江通志》记载:“相传旧有章生一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也有记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级碎”;龙泉窑所烧瓷器以釉色青翠如玉闻名,其中呈色稳定的粉青、梅子青深受文人士大夫喜爱,被誉为南宋民窑巨擘。龙泉青瓷胎薄釉厚,色泽莹润,制作精细,不仅有着“质如玉,亮如镜,声如磬”的美誉,更是中国儒释道文化精髓之承载。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自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2009年正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和支持,为徐朝兴、
毛正聪、夏侯文、张绍斌等一大批龙泉青瓷艺术家在艺术市场中涌现做了铺垫。在艺术市场风生水起的看涨中,古青瓷作品在拍卖市场中也频频出镜。在2006年-2008年尤其受到欧美市场的关注,而当代青瓷作品的市场还在建构发展中。但随着龙泉当地对青瓷产业的支持,以及当代青瓷技艺的发展与创作,龙泉青瓷的市场潜力和升值空间值得期待。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一批推动龙泉青瓷艺术发展的工作者也涌现出来。
龙泉青瓷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在大多是艺术家选择自产自销的方式进入市场来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情况下,这种销售方式不利于市场形态的长久发展,容易造成青瓷艺术家自身利益的损失。在艺术市场形态中,艺术家必须通过青瓷传播者与消费者发生联系。青瓷艺术传播者的存在一方面避免艺术家直接面对消费者,保持艺术创作的完整性;另一面有为艺术家的市场积累提供可能。
传播者与生产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两者的良性互动能够促进各自的发展,在与艺术家的合作过程中,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各种可能,并帮助艺术家拓展创新观念。比如在青瓷馆内以茶会友的方式结识朋友,把各个不同艺术领域的创作者集合在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艺术思维的碰撞。积极推动青瓷艺术家参展和办展,帮助他们在艺术市场中积累艺术资质,发掘艺术家的市场潜力。这都来源于青瓷传播者自身热衷于青瓷艺术,除了青瓷馆的经营经验之外,还拥有丰富的收藏经验,更注重把具有市场艺术的创作媒介与方式反馈给艺术家,不断引导艺术家开创新的技艺与理念。青瓷传播者与青瓷艺术家的互动一方面使消费者有机会接触到艺术家,因此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青瓷艺术的发展和未来,而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中也获得广泛的认同;另一方面,因青瓷管经营者也是青瓷爱好者,他们自身也具备一定的专业研究与
收藏知识,在与艺术家的互动交流中,他们也为青瓷艺术家带来许多新的创作灵感,间接参与了艺术品的创作过程。消费者互动的市场推介者往往能够客观地评估作品价值,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动向,推动艺术向更好的趋势发展。
龙泉青瓷的价值和价格评定,除了对作品本身的技艺成熟与否的技术层面评鉴以外,还包括作品的艺术创造、表现性等艺术要素的讨论。以及艺术家的社会和市场资历——即美术馆、博物馆或者画廊、艺术馆的展出经历,这需要生产、传播、消费各体系的共同努力。当它具有产业链的形态,市场才不会产生价格泡沫,也才可能真正推动龙泉青瓷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