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钢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同时担任景德镇市文联副主席、景德镇书画院副院长。
1997年出版《宁钢陶瓷艺术》个人画册,1998年出版《设计色彩教学》丛书,2002年出版《中国当代陶艺家——宁钢陶瓷艺术》画册,2003年出版《中国当代陶艺家——宁钢艺术作品集》,2005年出版《陶瓷古彩装饰》教科书,2006年出版《传统陶瓷古彩装饰》教材,2006年出版《陶瓷贴花装饰工艺》教材, 2007年出版专著《康熙古彩艺术研究》及《宁钢陶艺艺术画册》个人专辑。曾在全国现代陶艺创新评比中获金奖二项;在历届国际陶瓷节精品大奖赛中获银奖二项;在省市级陶艺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共计20余项。曾应邀参加了第十届全国美展、台湾亚太地区国际现代陶瓷展、韩国东方陶艺展、“中法文化年”法国展览等;并于1997-2006年间先后在香港、日本东京、新加坡、上海、南京等地举办陶艺个展八次,其作品在嘉德拍卖会曾被拍到60多万元。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只要提到陶与火这个永恒的主题,景德镇这三个字便成为主题的中心。
景德镇陶瓷的优势与特色不仅在于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制瓷工匠精湛的制作技艺,还在于其涌现出的优秀的、勇于开拓创新的陶瓷艺术家。
而宁钢,即是学院派陶瓷艺术家的典型代表之一,用“陶艺奇才”来形容宁钢并不过分。他善于将现代审美与传统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富有活力的艺术品。作品中既可以看到传统工艺技法的精湛,也可以领略到丰富的大自然色彩的变化。陶艺界泰斗秦锡麟在评价他的作品时说:“称之拥有深沉凝重而又新颖不凡的内涵,既有传统的意蕴,又闪烁着当代学院派的风采,洋溢着一股清新、自然的气息,使人领略到一种不可言传的精神与品质特征。”
历练技艺 探寻教育之法
对陶瓷艺术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陶瓷学院在景德镇近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陶瓷学院培养了一批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陶瓷艺术家,他们倡导的陶瓷艺术风格是吸取西方陶艺有益的元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民族特色陶艺,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
宁钢生于景德镇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景德镇陶瓷学院一位元老级教授,受其影响,宁钢很小就受到了艺术的熏陶。1982年他毕业于轻工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后到韩国圆光大学继续深造学习国外陶瓷艺术,现又攻读设计艺术学博士学位。一级级的学习深造使得他在陶瓷理论和艺术设计上有了很深的突破,也为他从事陶艺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功底。
陶艺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技术,因此,除了要具备高素质的文化素养外,还必须历练制瓷技艺。宁钢大学毕业后在陶瓷研究所工作了三年,这三年他一边刻苦钻研传统的陶瓷技法,一边在私人作坊按照计件的方式帮老板打工画瓷器,由于具有美术绘画功底,当时帮作坊主画小小的鸟食罐一天能画上数十个。有了画青花的基础,他又改画彩绘瓷,勾的线条又快又细,填的色彩平整细致。经他画的瓷器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给作坊主带来丰厚利润。因此,许多作坊主找他画瓷器并把坯挑到他的家里请他画。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并没有使他满足于现状,相反,他更加努力寻求艺术上的突破,探寻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艺术风格。他对艺术的追求几乎达到疯狂的地步,常常是大雪天在四面透风的窑厂画瓷器,一画就是一整天而忘却了寒冷。
一位成功的艺术家,往往是融艺术创作研究与教育研究为一体,集艺术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宁钢亦是如此。除了孜孜不倦地创作陶艺作品,宁钢在教育事业上也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尤其是他在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任院长以来,既要全面地管理学院的教学和科研等日常工作,又要探寻并传播陶瓷艺术。
他曾奔波于全国各地的艺术设计院校,学习和吸取兄弟院校的经验,修改教学大纲,调整专业和学科建设,搭建研究生应用平台,并带领团队申报教改课题,创办艺术设计研究所……打造学术平台和创办艺术设计杂志。
他先后担任过素描、色彩、陶瓷技法、粉彩、古彩、陶瓷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多年来对基础教学工作的研究和实践,使他的造型能力大大提高,绘画技法越来越娴熟,表现手法也日渐丰富多样,对色彩的认识也更加的深刻,并出版了个人独著的《设计色彩教学》一书。对设计色彩,宁钢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认为设计色彩因人而异:“对色彩的喜好倾向进行研究是从事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只有对自然界的色彩进行观察并认真把握好色彩的倾向,针对不同的构思采用不同的色彩方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总之,多年来的色彩教学实践经验和对色彩理论的深入研究为他以后从事陶艺创作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宁钢对他带的硕士研究生,在指导他们的毕业设计时,哪怕再忙,宁钢也要抽身带学生去买各种材料,还亲自带他们去现场示范,展示自己的创作过程。很多学生也正是在宁钢的这种精神鼓舞下,坚持留在景德镇这个相对封闭的小城市继续从事对陶艺创作的探索。
师古创新 成就独特风格
宁钢正式从事陶艺创作之时应该是从1992年成立个人工作室开始的。他最初的艺术创作比较多样,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早期的创作有尝试以剪纸和京剧脸谱形式为表现的一系列作品,如“剪纸小挂盘”、“蝶舞”、“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喜怒哀乐”、“京剧脸谱”等作品,试图通过传统的民间艺术的形式开辟一条新的陶瓷装饰之路。
在经历了不断学习、不断接触新的事物之后,他逐渐觉得将民间艺术运用于陶瓷装饰太过传统,开始尝试陶瓷综合装饰,将色釉与釉上彩绘结合,这种装饰形式的运用初步形成了宁钢自己个人艺术风格走向的雏形。对综合装饰的运用需要很深的艺术功底,一切都是在第一次工序中完成,所以要求就特别严格。没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和对陶瓷材料的熟悉是很难做出好的作品的。宁钢一边研究釉色,通过釉色的变化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变化使作品极富现代气息;一边揣摩传统陶瓷绘画技法,在构图和选题上进行变化,将传统陶瓷绘画进行创新发展。
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实践和日积月累,宁钢的陶艺作品既有传统陶艺的影响,又充满浓郁的现代时尚的情调,富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传统工艺技法的精湛,也可以领略到丰富的大自然色彩的变化。他善于将现代审美与传统艺术相结合,充分体现出他法于传统而不囿于传统的特点。从他每一个阶段的作品都可以看出他的创新所在,每一个阶段的作品在把握了自己独特风格的同时又有不同的创意和构思。
宁钢的早期作品注重形体的塑造,他对陶艺形体的塑造表现出粗犷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其早期的作品还喜采用“镶器”的造型,构图富有变化,极富立体性。而在经过了多年的探索之后,宁钢的陶艺创作进入了一个从形的变化向画面装饰的变化的过渡,将丰富多彩的色釉与釉上彩结合,打破了传统的釉上彩只在白胎上进行彩绘的特点。
他吸取传统的绘画技法结合现代人的观念,创作的陶艺作品形式新颖独特,具有很强的视觉张力。但是对色釉和彩绘的结合并不是一件容易把握的事,因为有些釉在二次烧时很容易形成釉裂从而破坏画面效果。起初也经常有烧坏了的作品,但是他不气馁继续苦心研究色釉,加上之前从事多年的色彩教学,对色彩的研究使其陶艺作品在色彩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此阶段的作品通过颜色釉的变化莫测表现出不同季节的色彩美景,因为颜色釉的变幻无穷,不同的窑温、窑位都可能改变颜色釉的色彩,而宁钢对颜色釉的特性已掌握得游刃有余,在创作中想要什么样的构思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总体上,他的作品表现出的颜色釉色彩厚朴、鲜丽纯正、质感丰富、晶莹光洁,给人们沉着舒适的美感。如《映日荷花》画面的构图极具新意,根据瓶体的造型采用三层式构图,即下面底部泼洒深绿色釉,与花瓶红色的底釉形成对比色,视觉上强烈,画面也显得厚重;瓶的腰部布置水鸟,生动活泼,绿色的荷梗贯穿其中,勾画随意自由,增添了画面的灵巧;而瓶的肩部则为极富装饰性的莲花。画面中莲花的造型很具有特色,一改以往的写实性的花瓣,而将艺术设计中的构成法则运用其间,采用层叠交错的形式,花瓣的这种变化更具空间感也更富装饰性,表现出莲花刚强的一面,让人产生无穷的想象。
又如《红梅》颜色釉的构图并不是随意泼洒的,而是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形成自由点泼的梅花枝干,并且通过颜色釉的厚与薄表现出了枝干的虚实、浓淡变化,红色的底釉、淡黄的梅花、深蓝的枝干三色搭配恰到好处。构图采用传统的折枝法,梅花的画工细腻,花瓣上的玻璃白厚薄均匀、层次感强,梅花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真可谓相得益彰。
宁钢在对色釉的研究上取得了成功之后并不是就此止步,而是继续潜心研究以达到形、色、绘的完美结合。从他近年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对形态的塑造、色釉的丰富性还是构图的考究都已经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此阶段的作品色彩更加沉稳,大多以金色为主体,以浅浮雕的形式塑造形体,以观音、荷鹤为题材表达出作者追求和谐、祥和的社会生活的愿望。
观音系列的题材是宁钢近年来的新作, 如《观音坐莲》采用浅浮雕的形式刻画观音的形象,并采用本金进行装饰,与金黄色的底釉呼应,整个画面显得金碧辉煌。观音和莲花历来是绘画艺术喜用的题材,二者结合富有寓意,表现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构图比较集中,荷花从观音的两侧向上伸出,工笔莲花与泼洒的底釉形成强烈的对比,以色釉为基调衬托出了荷花的娇嫩、艳丽。一个是工整细致,一个是洒脱自由,花的柔美曲线与枝干的直线搭配使得整个画面曲中有直变化无穷,其间点缀小鱼显得悠闲温和,让人流连忘返。
从
宁钢陶艺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艺术风格:即以高温颜色釉为底色,以与底色对比色和同类色的色釉,通过洒或泼的技巧来丰富画面,经过釉色的“窑变”,形成丰富的肌理效果。完成了釉下部分的色彩处理之后,再根据釉色的变化来构思画面,点、线、面结合,在其上绘制粉彩花鸟,将动与静结合,构思恰到好处使画面灵动活泼,极富装饰性又充满生活气息。
“在传统艺术中寻找营养,从现代艺术中寻找出路,只有与时代接轨,陶瓷艺术才有可能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宁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