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瓷都”景德镇对中国陶瓷的贡献,首先得从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说起。元代青花瓷产地,虽另有浙江江山、云南建水及玉溪等地,但无论产量、质量和艺术价值,都无法与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相媲美。青花瓷是一种以天然钴土矿为呈色剂,在白釉坯胎上用毛笔描绘图案花纹,罩透明釉后,再入窑一次高温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创烧于唐代河南巩县窑,宋代亦有烧制,到元代臻于成熟,色彩清雅,如中国传统水墨画般极具风韵。从元代开始,历经明、清,无论官窑与民窑,一直盛烧不衰,成为最具中国风格的彩瓷品种。也是从元代青花瓷开始,
中国瓷器由素面装饰为主转向彩绘装饰为主。
元代青花瓷的成熟,有几个原因。在元代以前,景德镇烧瓷用的是瓷石,瓷质较软,烧成温度只有1200℃左右,发现高岭土以后,就由以前只用瓷石一种原料的一元配方改成了在瓷石的基础上加进了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加入高岭土后烧成温度达到了1300℃,提高了瓷质的硬度和致密度;另一方面,由于高岭土中的铝含量较高还提高了瓷器的白度,青花瓷有了理想的胎质。景德镇在“唐宋不闻有彩器”,宋代青白瓷的装饰技法只是在本色瓷上进行的艺术加工,作为以绘画为装饰手段的青花瓷,需要一种景德镇传统上没有的绘画技术。宋元战乱之际,从北方的磁州窑迁来不少陶瓷匠人,他们将磁州窑的绘画技术带到了景德镇。很快,在瓷器光亮洁白的表面采用印花、画花、雕花等新的装饰技法,成为了元代制瓷业的新风尚。除了供应中国民间日用需要外,海外贸易所需的陶瓷器也是促进元代制瓷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