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陶瓷史上,青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人称之为瓷母,也有人赞之占据了
中国陶瓷史的半壁江山。脱胎于商周原始瓷的越窑至少在东汉时期便已开始烧造质地优良、具有釉色青翠的青瓷器。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发展到北宋时期日渐衰落犹如强弩之末,取而代之的是后来居上的龙泉青瓷,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作为古人智慧结晶的龙泉青瓷近年来频频出现于国内外拍卖市场上,龙泉青瓷的收藏之风得以再度兴起。以下我们将就龙泉青瓷的发展简史、市场与收藏以及辨伪等方面作些简要的说明,希冀对龙泉青瓷爱好者及收藏家朋友能有些许帮助。
发展简史
龙泉窑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龙泉市境内,有大窑(即古之琉田,亦称刘田)、金村、溪口、松溪、武溪等多处窑址,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地发现窑址最多,瓷片质量也最精。关于龙泉青瓷,文献史籍、方志不乏记载。成书于南宋前期的《坦斋笔衡》云:“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此外,《云麓漫钞》、《鸡肋编》、《浙江通志》、《处州府志》、《龙泉县志》、《春雨堂杂钞》、《菽园杂记》、《稗史类编》、《格古要论》、《匋雅》、《景德镇陶录》等也有龙泉青瓷(又称处州青瓷)的相关记载。
除了史籍文献的记载之外,龙泉青瓷走入当今大众视野与近现代中国陶瓷考古学的兴起以及海内外龙泉青瓷的新发现息息相关。陈万里先生等早期考古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龙泉青瓷的调查与发现。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多次对龙泉窑址进行调查与发掘,发现了众多一手的陶瓷考古资料,为龙泉青瓷的历史研究以及鉴赏(鉴定)提高了重要的资料。除了窑址的发现外,海内外龙泉青瓷的发现也是重要推动力。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南朝鲜新安沉船的发现与打捞揭开了龙泉青瓷外销东亚的神圣面纱。而事实上此前埃及福斯特等非洲国家和地区也出土了数目极大的中国龙泉青瓷,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与地区也频繁打捞出数量众多、釉色精美的龙泉青瓷……沉船考古、海外打捞出水的龙泉青瓷为人们重新审视龙泉青瓷的外销作了最为直观与形象的阐释。龙泉青瓷的市场与收藏在宋元明时期可谓便极其盛行。而土耳其托普卡比宫收藏的数千件的龙泉青瓷则似乎在向世人阐述古代龙泉青瓷外销海外除了数量众多之外,其中并不乏瓷中佳器与稀世珍品。伴随着陶瓷考古的进展,国内龙泉青瓷除了窑址的发现之外,在宋元窖藏以及其他遗址中也屡有发现。内蒙古集宁路窖藏、北京元大都遗址都发现有龙泉青瓷器或标本;四川遂宁南宋窖藏更是出土了数百件釉色青翠、肥润欲滴、做工雅致的龙泉青瓷器;江西元代窖藏除了发现数量可观的元青花外,龙泉青瓷亦是窖藏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种事实说明古今中外对龙泉青瓷情有独钟。
从考古发现看,并结合史籍文献的相关记载,龙泉青瓷可以简要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创烧期——五代、北宋。早在五代龙泉窑便已开始烧造青瓷,但其产品较多地受到了周邻地区越窑、瓯窑、婺州窑等青瓷窑址的影响。进入北宋时期,龙泉窑逐渐开始烧造具有自身风格的青瓷器。这个时期龙泉青瓷的特征是造型稳重、釉层较薄、釉色多显青黄或者青褐色、纹饰简练。器形主要为碗、盘、瓶、罐、壶等。
兴盛发展期——南宋至明初。此时南宋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以及中外贸易往来的深入开展对窑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激励作用。南宋中晚期龙泉窑步入其鼎盛时期,驰名中外的粉青釉、梅子青釉就是在这个时期烧造成功的,釉层丰厚肥润、釉色白中泛青或青如翠玉。从窑址遗存看,龙泉青瓷的数量与质量都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胎色以白胎为主,此外龙泉窑还生产一种黑胎青瓷。黑胎青瓷据研究很可能是当时龙泉窑仿南宋官窑的一种产品。元代龙泉窑青瓷的产量较南宋有了较大的提高,此时期青瓷胎体厚重、釉层变薄,盛行釉面装饰,如富有特色的露胎贴花、模印刻划花、釉面点缀褐斑、文字装饰等。明初龙泉窑继续发展,曾一度为明王朝烧造官窑青瓷器。《大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这说明处州龙泉窑和江西景德镇窑在明初曾负责为朝廷烧造供器,因此所产瓷品的刻花纹饰与景德镇窑是一样的。而这在2006年9月——2007年初由浙江文物考古所、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和龙泉青瓷博物馆联合对枫洞溪窑址进行发掘所获得的瓷器资料得到了证明。窑址出土了文献记载的与景德镇窑相同器形与装饰纹样的明代龙泉青瓷器,其中包括永宣景德镇窑青花瓷器常见的龙纹、牡丹纹等;而“永乐九年”(1413年)、“永乐辛卯”(1411年)、“乙卯中……”(洪武八年1375年或者宣德十年1435年)等纪年标本的发现对确定明初官窑的确切纪年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明代龙泉窑烧制官窑器大概延续到什么时候呢?《明宪宗实录》又载,成化元年正月乙亥,诏:“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役烧造磁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这大致可以确定明代龙泉窑烧造具有供用性质的官窑型青瓷的下限,也就是成化之后龙泉窑不复烧造官窑型供用瓷器。
衰落期——明中期至清初。成化年间明初龙泉官窑的辉煌时期走到末端。此时其他色釉瓷、五彩瓷、青花瓷的发展也对龙泉窑青瓷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此后龙泉窑青瓷渐趋衰落。制品较以往粗糙。清初龙泉青瓷逐渐停烧。
市场与收藏
根据学界的研究,龙泉窑青瓷是最能阐释宋瓷美学的陶瓷产品之一。它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追求青釉的质地美。由于在烧造过程中历经多次施釉,它利用釉中微小的气泡所造成的折光反射,从而形成凝重深沉的质感。从史籍文献以及国内外考古发现看,龙泉青瓷的收藏起码在宋元时期便伴随着中外贸易销到海内外的过程中便已开始出现。法国等欧美国家对龙泉青瓷赞誉有加,并称之为“雪拉同”(Celadon);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藏有1350多件龙泉青瓷,不少是古代土耳其皇宫的旧藏;日本等海外国家和地区至今对龙泉青瓷依然情有独钟。
近年来,龙泉青瓷屡在国内外拍卖市场创下不菲成交价。在中国大陆,2004年11月22日北京翰海拍卖会上,一件高11.2cm的宋龙泉青瓷三足炉成交价为41.8万元人民币;2006年4月17日北京匡时拍卖会上,一件直径47cm的明永乐龙泉窑刻花折枝牡丹纹菱口大盘以165万元人民币成交,同期拍卖会上另一件高为40.5cm的元龙泉窑青釉观音神龛也以258.5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在港澳台及海外拍卖方面,2004年10月31日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一件直径为55.5 cm的明龙泉窑青瓷棱口折沿大盘以89.04万人民币成交;2005年5月2日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高36.5cm的元龙泉葫芦瓶成交价为114.48万元人民币;2006年11月28日的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一件直径为41.3cm的元龙泉窑刻缠枝莲鹤纹贴花折沿盘以89.04万人民币成交;2007年5月29日的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高32cm的元龙泉窑青釉缠枝牡丹纹石榴尊拍出237.6万人民币的高价,同期拍卖会上一件高为35cm的元末至明初龙泉窑青釉“富贵长安”盖罐也以47.52万人民币成交;2007年11月27日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一件直径为22.3cm的南宋龙泉窑贴双鱼折沿盘以72.0225万元人民币成交。
近年来龙泉青瓷在拍卖会上屡创佳绩,可以说是令
龙泉青瓷爱好者及收藏家、投资者倍感欣喜。龙泉青瓷的价值与潜力逐渐为市场所认可,人们为龙泉青瓷在市场上拍出的每一个高出估价许多的价格感动振奋鼓舞。龙泉青瓷的市场已渐入佳境,某种程度上龙泉青瓷的春天已经来临。
在看到龙泉青瓷的市场已渐入佳境时,我们也看到至今市场并没有给予龙泉青瓷一个合理的评估。在拍卖会上我们也时常可以见到同一时代的龙泉青瓷在与元青花、永宣青花的同场拍卖中逊色良多。例如,在2007年11月27日的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一件直径为48.6cm的明初龙泉窑青釉划牡丹折枝果纹棱口盘成交价为101.7225万元人民币,这在龙泉青瓷的拍卖中算是一个不错的价位。然而在佳士得的同期拍卖会上,一件直径为38cm的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边一把莲大盘就拍出了414.542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而另一件直径为28.9cm的明宣德青花缠枝灵芝纹大盌也拍出了686.6145万的高价。后两者的价位在现在人眼中基本上属于所谓的“行情价”,然而这与出乎大家意料的龙泉青瓷盘高价相比依然高出许多。作为同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龙泉青瓷与在器型、工艺、装饰风格等方面与景德镇青花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却缘何市场拍卖价格上相差悬殊值得深思。而这种悬殊现象在历次拍卖中的可以说屡见不鲜。
了解更多的艺术品收藏,
陶瓷收藏信息请查看合璧兴陶瓷艺术网兴友珍藏栏目
http://www.hebixingchina.com/xyz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