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创作的敧(q)器,传说是新石器时代一种盛水的器皿。它的器型很有意思,里面空的时候会自然倾倒,很容易灌水,水装到一半,重心低稳了,便可以直立放置,待水灌满,重心上移,又会倾覆。这正是‘满招损,谦受益’的生动写照。”80岁高龄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夏侯文对记者说。
他提到的这个作品,名为“龙泉青瓷敧器”,是夏侯文的得意之作。
昨天下午,“道在器中—中国龙泉青瓷臻品品鉴会”在北京银行杭州分行举行。夏侯文与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王传斌、夏侯辉、王利军等创作的百余件青瓷作品在品鉴会上亮相。四位艺术家分享的青瓷创作经历,让这看上去简单纯粹的青瓷,更添了一分奥妙。
夏侯文祖籍江西分宜,是当今
龙泉青瓷大师中年纪最长者。1963年,他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从业56年,见证了龙泉青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与青瓷为伴,秉承着作为工匠、艺术家的专注与坚守的精神。
做瓷如做人,昨天,他讲了几个故事。
龙泉青瓷,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是我国制瓷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窑系,创制于三国,兴盛在两宋,以其敦厚玉立的造型体态,拙朴自然的釉色纹片和高雅清淳的艺术风格享誉中外。
今天,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龙泉青瓷也成为全球第一个,且唯一一个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
夏侯文说,随着科技发展,如今,制瓷受到的技术局限已不大,如何在釉色、纹饰、工艺等方面有所创新,是艺术家们最关注的问题。
“古时候,温度、用材、时间等每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制瓷的成败,成品率极低。现在技术提高了,普通瓷器产品的合格率已有九成多。但是创作艺术品,艺术家们都有自己的要求和标准,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无论花费了多少心思和精力,最后都只能当做废品丢掉。”
夏侯文一直在寻求创新。文章开头提到的敧器,就是他从古代器皿中汲取灵感的创新之作。
“1999年,我听说了这种器皿,觉得它不仅造型有意思,其背后的原理也正是我们做人的道理,所以,我想把它做成青瓷与大家共勉。”
他说,古代的敧器底部是尖的,而他创作的,底部是平的,整体呈橄榄状,但放入水中也能达到与古代敧器相同的效果。为了达到预期设计的效果,他经过了十多次的创作,才有了满意的作品。
昨天的展品中,也有不少反映夏侯文艺术创新及个人特色的作品,比如哥窑的“龙凤纹贯耳瓶”、“龙纹扁瓶”和“龙凤纹梅瓶”。
[合璧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夏侯文《龙凤纹贯耳瓶》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夏侯文的哥窑,与历史上的哥窑有很大的不同。
“哥窑的釉厚,釉面开片极具特色;弟窑胎体厚度薄,釉色光润纯洁。所以我采用了‘哥弟结合’的创新工艺,最后呈现的作品不但主次分明,而且开片、釉色都很自然,形成了我个人的风格。”
而昨天一起参展的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夏侯辉、王利军,都是夏侯文的徒弟。这两位美术大师的作品,也展现出了自身的风格与特点:夏侯辉的作品注重设计感,讲求简约、纯粹;王利军的作品注重纹饰设计,在作品的立体感上极具创新。
他们始终抱着一种谦虚的心态,因为他们了解,今天的艺术家依然有难以逾越的历史高峰—南宋官窑。
“南宋青瓷经过几百年时间的历史沉淀,呈现出自然的、如玉般的温润光泽。这是现在的青瓷作品无法企及的,也是世人喜爱南宋青瓷的重要原因。现代工艺无法百分百地精准控制釉色,青瓷发展,还需要更多工匠和艺术家的努力和坚持。”王利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