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明的作品集《家乡山水入梦来》出版面世了,嘱我为这本书做个序。
作为一名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者和热心推广者,我几十年来跑各陶瓷产区,也跑遍了龙泉的山山水水,与爱明等一大批
龙泉青瓷艺术家相识、相知多年,每年都能见到他们的许多新作品,但是看了这本作品集,依然给人一种震撼与冲动的感觉。
爱明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莹润剔透,大气圆融。如果再往深层次探寻,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爱”:爱家乡、爱自然、爱青瓷,这种深沉的爱就像一坛陈年老酒,唤醒和催生了一位土生土长的陶瓷艺术家,不断地给他灵感和智慧,感染和鼓励他用家乡的泥土和家乡的水,汇聚成奔涌不息、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爱明是个勤奋的人。他生于一个青瓷之家,17岁便进入龙泉瓷厂工作,后来又到景德镇陶瓷学院深造,并先后师从清华美院的高峰老师和龙泉青瓷技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先生,这既是机遇偏爱有心人,同时也是对爱明上进和付出的回报。他们这一代人是龙泉青瓷薪火承前启后的一代,他的骨子里和血液中浸透着祖辈陶工辛勤劳作、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从艺30多年,与瓷土为伴,与窑火相映,心无旁骛,在陶瓷艺术之路上执著前行,最终使他脱颖而出。他曾经这样谈自己的创作感受:“我最享受的是夜深人静独自工作的时刻,当休坯刀在半干的泥坯上飞快跳动,那节奏轻快的乐音丝丝入缝,就像远古传来的山水清音。”
爱明是个颇有灵气的人。他的灵感来自家乡的山水,一草一木,他的作品件件都透射出对家乡山水的挚爱和眷恋。他采用的制瓷原料全部取材于龙泉当地,更多地携带着传统和原生态的信息,做出的作品就像他本人一样质朴、敦厚,却又散发出龙泉山水的生机和活力,例如《听雨》《叠翠》《秋到龙泉》《云之梦》《泉》等代表作,都有着深厚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积淀。满山的翠竹、跳跃的泉水、飘洒的细雨、天边的彩云、霜后的落叶……这些司空见惯的山中风物,统统被他信手拾起,经过艺术加工后收入了自己的作品中,让我们见识了一位陶瓷艺术家的另类写生和原创。
爱明是个博采众长、技能全面的人。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在一件作品上展示出多种不同的功夫技艺和装饰手法,跳刀纹、印叶纹、半刀泥刻划花、灰釉、铜红绞泥、流纹泥等不同工艺交互混搭得宛若天成,丰富了作品的空间美感,这在龙泉陶瓷艺术家中也是不多见的。特别是他的跳刀技艺磅礴大气,刀法洗练圆熟,仿佛就是那“山水清音”的旋律,为他的作品增色不少。
爱明是个为人处事低调的人。他纳于言而敏于行,他的作品风格平和、含蓄,技艺精湛完美,就像他的人品,在龙泉的千山万壑中追求着一片宁静、自然。看他的作品的确是一种享受,可以使人心清澈澄明。即使是在成为“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后,他仍旧勤耕不辍,无论是带徒弟还是教学生,为师为友,都是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全程指导,以自己的垂范阐释着青瓷中深深蕴藏的君子之道。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龙泉窑在当年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倡导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恢复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高峰时期,走在了历史“五大名窑”的前列。2009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唯一的陶瓷类“人类非遗”项目,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明证。
青瓷大多是单色釉,其实在表现手法上难度更大些,在工艺水准上要求更严苛些,但是,她却博得了整个世界为之倾倒,我想原因也许就在于龙泉青瓷崇尚简约和自然,使之与当今艺术潮流殊途同归。爱明的作品正是体现了这一风格特点,她就像龙泉大山里潺潺流出的那条小溪,带着淳朴和乡野之风,一路欢歌,最终汇入大海,把家乡的陶瓷艺术奉献给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