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4年对国内艺术品市场来说,是深度调整、颇受煎熬的一年。雅昌艺术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18日,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交量较2013年同期减少了18.26%,成交额下滑17.37%。在此背景下,从艺术家到策展人,从画廊到拍卖行,都在艰难地探索各自征战市场的方式。颇具争议的艺术品打假、保利文化公司香港上市、千年国宝回归湘土、七单位获文物鉴定资质、中国藏家在国际拍场的“有钱任性”……2014年又是国内艺术品市场非常热闹的一年,新闻、话题不断,在这些值得反思与回味的话题背后,呈现的是市场求新、求变的新形态。
求新——艺术品频频“触电”
回顾2014年艺术品市场的整体趋势,调整势头仍在延续,但多元化经营模式的推陈出新,使得艺术品市场出现不少新交易形式。
2014年初,“周周拍”宣告正式上线,随后,“阿特姐夫日夜场”“蔷薇拍卖”“扬子微拍”等微信拍卖群相继问世。拍卖方将拍品的图片和介绍等信息上传到微信公共平台或朋友圈里,所有关注拍卖平台的人,都可以参与竞拍。这一新鲜拍卖模式具有无底价、小名家等特点,低价是微拍最诱人之处,因而受到一些年轻藏友的追捧。有人认为,类似微信拍卖这种新型拍卖方式的拍品质量和能吸引到的参与者实力均有限,不会对艺术品拍卖市场产生实质影响;也有人认为,过去拼规模和“高大上”的拍卖企业注定将分一杯羹给花样迭出的中小型市场。
在微信拍卖大行其道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传统艺术经营机构着手向移动艺术品电商转型,并有了新的突破,比如2014年10月,国内首现艺术品拍卖手机APP翰墨千秋艺术交易中心,开启移动艺术交易的新尝试。结合2014年“双十一”期间,移动端42.6%的成交份额,不少业内人士预测艺术品移动交易领域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浪潮。此外,很多传统拍卖公司也在尝试艺术品电商,如保利拍卖、荣宝拍卖联合推出的艺典中国网及北京传是拍卖推出的东方艺品网等。传统电商也在2014年不断向艺术品交易延伸触角,2014年5月,淘宝网发布了一条消息引发圈内关注——1元起拍毕加索真迹,同时拍卖的还有达利的青铜雕塑,最终两件首次入驻淘宝拍卖的西方经典艺术作品分别以115万元和35.7万元成交。据统计,目前已经有10余家产权交易所和200家国内外著名的拍卖机构、画廊、艺术商店入驻淘宝拍卖会。
业内人士认为,艺术品“触电”更多体现的是大众化。艺术品在线竞拍、微拍、手机移动客户端拍卖和传统拍卖,应该代表了金字塔式的不同价格结构,中低价位拍品所占份额大,高价位的拍品所占份额小,这一趋势会随市场发展逐渐呈现出其合理性。需要注意的是,规范化运作及作品保真仍是整个行业需要攻克的难题。作为艺术品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向,艺术品电商行业的行为规范需要依靠制度的建设和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求变——艺术品拍卖精耕、扩张
艺术品市场是快起慢落的发展模式,尤其是拍卖市场,回归正常和理性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而持续两年的调整期似乎已经让大部分市场人士对成交数字很淡定了,2014年,精耕细作、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成为各大拍卖公司的新常态。
观察2014年艺术品拍卖市场,可以发现,私人收藏专场、品牌专场及一些特别推出的专场成为拍卖公司度过调整和危机的突破口,各家都在组织特色专场方面重点发力,积极举办座谈会,筹办论坛和相关的艺术活动,并且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拍卖行在寻找精品的同时,开启了“文献模式”——通过挖掘拍品背后的文化及历史价值,吸引藏家的眼光,以文化助推市场,如2014年嘉德的“明式家具专场”、西泠的“青铜器专场”。以学术赢交易,也成为2014年拍卖公司精耕的新方式。除了上述的特色专场,拍卖公司还在拍品征集上积极拓展新领域,如2014年保利珠宝尚品沙龙的高调开张。
此外,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是,2014年,不少拍卖公司将拍卖版图拓展到了更多的城市。先是荣宝斋在济南敲响了槌音,随后保利拍卖和北京华辰相继涉足福建厦门,而保利在山东潍坊的拍卖也在积极筹备中。挖出“隐形”买家,吸引更多的人介入
艺术品收藏,并且让自己的品牌得到更多买家的认可是这些拍卖公司拓展拍卖版图的重要原因。
2014年3月,保利文化集团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被视作中国拍卖概念第一股。几个月后,保利拍卖收购邦瀚斯拍卖行的传言甚嚣尘上。虽然目前来看,保利文化的上市对国内其他拍卖公司没有太多借鉴意义,不会引起跟风,收购邦瀚斯之说也尚未有结果,但已经可以从中看到国内拍卖行从大本营开始向外扩张的苗头。不少国内外媒体均认为,这将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带来新的客户、新的口味和新的工作方式。
事实上,积极扩大业务范围和版图早已是国际知名艺术品拍卖公司的共同策略,并且国际拍卖巨头们几乎打算覆盖所有能产生利润的艺术品市场领域,比如私人洽购原本主要针对二级市场上的艺术品,但在苏富比和佳士得的香港艺术空间里,那些直接委托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也不时出现,然而拍卖公司版图扩张的触角是否应该涉足艺术品从创作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还有待今后市场的检验。
求关注——新藏家带动新一轮洗牌
在过去的一年中,虽然内地艺术品交易并不乐观,但国内收藏机构和藏家在香港及海外市场上却亮点频出。
2014年3月,湖南省博物馆、中国藏家群体与相关企业合力促成青铜重器“皿方罍”的成功洽购,历经世纪漂泊的皿方罍终于踏上回归之路,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4月,上海
收藏家刘益谦在香港以2.8亿港元拍得“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刷新了中国瓷器的世界拍卖纪录;11月,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军在纽约以3.77亿元拍得梵高静物油画《雏菊与罂粟花》;11月,刘益谦再次出手,以3.48亿港元竞得史上最贵唐卡“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创下了中国文物艺术品在国际拍卖行拍卖的最高历史纪录。
可见,调整期并没有阻挡藏家们的收藏欲望,相反,经过了市场的沉淀,国内收藏家其实更加理性了,明确自己需要什么。尽管伴随着“有钱任性”的调侃、“炒作”的质疑,但从2014年的这几次抢眼的竞拍中,不难发现,这些藏家正在走向系统化收藏,建立美术馆、收藏馆,完善自身的收藏体系,这也是艺术品市场日趋成熟的表现。
从藏家角度,2014年的艺术品市场还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在新藏家的带领下,青年艺术家开始逐渐上位。新藏家介入当代艺术收藏,其收藏趣味和偏好与老藏家不同,新的艺术形式因此获得追捧。有业内人士把这一变化称为重新“洗牌”——亿元时代结束,“写实主义”油画落幕,“70后”“80后”艺术家崭露头角。在2014年,贾蔼力、王兴伟、王光乐等“70后”青年艺术家纷纷进入人们视野。相较于以前关注明星、炒作历史节点等,新藏家更关注学术价值,更加注重未来的价值,所以这批青年艺术家能脱颖而出也在情理之中;而新藏家群体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