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68538398您好!欢迎来到合璧兴

合璧兴,陶瓷艺术馆
景德镇陶瓷,龙泉青瓷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陶瓷文化 > 陶瓷知识
搜索:

论宋元文化对龙泉青瓷风格变迁之影响

发表时间:2014-10-05 15:25:49 来源:龙泉青瓷网
摘要:宋代龙泉青瓷受儒家文化、士大夫文化及禅宗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婉约宁静、淡雅如玉的艺术风格;元代龙泉青瓷受游牧文化、市俗文化及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胎体厚重、纹饰繁复的艺术风格。它们从表象上看都是青瓷烧制材质及生产工艺改进之结果,但深层次分析却是宋元两代社会文化变迁所造就的。

 论宋元文化对龙泉青瓷风格变迁之影响

王 泽 玖
【摘 要】龙泉青瓷宋、元时期风格的转变不是偶然的,它与宋、元文化的变迁与发展直接相关。龙泉青瓷从胎体纤巧、釉色纯净的宋代风格,转变成体型厚重、纹饰繁复的元代风格,从表象上看是青瓷烧制材质及生产工艺改进之结果,但实质却是宋代儒家文化、士大夫文化变迁成元代游牧文化、通俗文化等深层次原因所造就的。
【关键词】龙泉青瓷;士大夫文化;游牧文化;风格变迁
 
引 言
    龙泉窑历史悠久,窑场众多,技术高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名窑。它始烧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后迅速发展,盛况空前。南宋时以梅子青釉、粉青釉为代表的龙泉青瓷闻名海内外,远销亚非欧三大洲。进入元代,龙泉青瓷继续发展,但在造型和装饰上相比于南宋时期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究其原因,实质上是宋、元社会文化引起的风格变迁。
1 宋代社会文化影响下的龙泉青瓷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政治上广开科举之门,最大限度地重用文人;经济上推行以“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的指导思想,实施了一系列兴业利民措施;文化上大兴文教,造纸业、印刷业迅速发展;军事上实行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战略,积弊重重,边防不振。可以说,宋代崇文抑武、重内轻外的国策,不仅影响了宋人的个性特征、文学与书画艺术风格,还对龙泉青瓷等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也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1.1 宋代龙泉青瓷的审美文化
    在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被赋予一种神秘的宗教意味。自儒学诞生之日起,玉就以儒家学说为依托,成为个人修身立德的象征,也成了文人的审美标准。《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管子·水地》篇中说:“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刘向《说苑·杂言》篇中说:“玉有六美,君子贵之。”宗白华先生亦说:“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学。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1]。儒学在经历汉代繁荣期后,到宋代又迎来了一发展高峰,宋代科举制度的彻底实行,学校和书院的广泛建立,使得宋代儒学空前活跃,独步天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玉器被宋代社会各阶层所喜爱,从而兴起了一股赏玉之风。龙泉青瓷虽不是玉,却将玉器质地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是这种“极绚烂,又极平淡”的美之典范。宋代龙泉青瓷追求粉青、梅子青这种纯色之美,正迎合了宋人对玉文化的崇拜,其实质和根源便是儒家的这种“玉德”思想和玉文化观念,是儒家重德精神的体现[2]。
    宋代文化是典型的士大夫文化。宋朝国力衰弱,屡失国土,士大夫们迷惘困惑,忧患重重,而此时既能安抚心灵,又能调剂生活情趣的禅宗思想便逐渐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
    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宋人开始崇尚自然、空灵、疏淡这一新的审美境界。如苏轼在《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技二首》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疏淡含精匀。”他在《超然台记》中提出:“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苏轼还说“我书意造本无法”[3],艺术创作要不求形似,不媚俗于人。他认为只要有韵味、有内涵,诗文书画、山石花草,“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
    苏轼审美观是宋代文人审美思想的代表,他认为凡物皆要讲究悠远疏淡的“意境”与神韵自然的内在精神。宋代龙泉青瓷创烧出温润婉约、通透清新的艺术风格,给人以宁静、悠闲、舒适的心理感受,既与禅家“空灵”的境界相契合,又适应了文人普遍性的、含蓄优雅的审美需求。中国美院教授陈淞贤说:“龙泉青瓷是一门“禅”的艺术,它的审美移情,并不完全依赖于视觉,而更多地依靠心觉,甚至是听觉、触觉,它主要是通过“心悟”进入审美境界,因此,它排斥一切有损于成色的人为加工[4]。”的确,宋代许多龙泉青瓷素面无纹,蕴藉隽永,深具禅意,大受士大夫们的喜爱与推崇,被誉为“青瓷之花”。
1.2 宋代龙泉青瓷烧制技术及其艺术特色
    北宋覆灭后,全国政治中心南移,北方汝、定名窑为金统治者所侵占,南方越窑、婺州窑和瓯窑又相继衰落,于是大量的窑工匠师南迁汇聚于龙泉窑[5]。随着北方制瓷技术的传入,龙泉窑综合南北烧制技艺,对其传统烧制方法进行了革新与改进,使得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亦不断扩大。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革新,主要体现在坯料与釉料的改变。在南宋以前,龙泉青瓷都用一种瓷石原料做坯,因氧化硅含量较高,所以生产的瓷器胎壁厚重。到了南宋中期,窑工们在坯料中添加了紫金土。因紫金土含有较高的氧化铝和氧化铁,铝含量的增加提高了胎的抗弯强度,降低了高温中的变形率[6]。坯料的改变,使龙泉青瓷烧造出精致端巧、坚硬细薄及多变的器形成为可能。
    此外,龙泉青瓷在南宋以前和其他青瓷窑场一样,采用石灰釉,其特点是高温黏度比较小,釉层较薄,一般在0.5mm 以下,且在高温烧成时易于流釉。因此,这类瓷釉透明度高,但观者往往会有一种一览无余的感觉,缺乏一种赏不尽的韵味。至南宋时,龙泉窑工们对釉料的配方进行创造性的变革,将以前的石灰釉改用石灰碱釉,即在釉料中掺入适量的草木灰。随着石灰碱釉高温黏度的提高,釉不易流淌,器表就能挂釉,进而可以多次施釉,烧成的青瓷不仅青翠纯正,而且“釉汁莹润如堆脂”,使瓷器呈现出富有玉之质感及色泽。此外,草木灰中含有钾、铁、磷等多种元素,“釉因铁的含量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釉色”[7],从而使瓷器烧出最佳的釉面效果成为可能。其粉青色釉,利用釉中微小气泡所造成的折光散射原理,形成柔和、含蓄、雾光状的光泽,使人感觉有异常丰富的意蕴。
    南宋龙泉青瓷除了薄胎厚釉这一显著特征以外,在造型和纹饰上也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时期的青瓷器型大多倾向于精美简练,端巧大方,而且新品迭出。诸如盘、碗、壶、瓶,茶具、文具等无所不具,可谓丰富多彩。在纹饰方面,或浮雕出一朵优雅大方的莲瓣纹,或刻划出几条简洁流畅的弦线,或利用器形边缘线自然却规整的出筋效果,达到清丽典雅的韵味。可以说,其装饰工艺既符合薄胎厚釉的要求,又能表现出纹饰与器型的玲珑精巧之美。然而,南宋龙泉青瓷为达到实用与美观的和谐统一,更多器物都是单纯以釉色和造型取胜,不施纹饰,色泽柔和滋润,宛如美玉,表现出梅子青、粉青的典型艺术风格,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陶瓷美学意境。
    总之,南宋龙泉青瓷的烧成,凝结了匠师们的无穷智慧和辛劳,其瓷器无论在釉色、造型、纹饰等方面都达到了美轮美奂的高度,代表了龙泉青瓷的最高艺术水平,在我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陶瓷史专家冯先铭为此感叹道:“宋代龙泉青瓷的每一个碎片,至今仍令我们为它的美感所倾倒[8]。”
2 元代社会文化影响下的龙泉青瓷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对全中国进行统治的封建王朝。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和勇猛的精神,不仅统一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使得欧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在广袤的疆域里,各民族部落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性、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他们互相影响,又独成体系,从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元代文化。其中游牧文化、市俗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对龙泉青瓷的造型和纹饰影响最为深刻,以致元代龙泉青瓷出现了富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审美风格。
2.1 元代龙泉青瓷审美文化
    蒙古人入主中原并吞江南后,推行了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及废除科举制度等措施,压抑了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使汉文化受到蒙古游牧文化的强烈冲击,导致儒家文化失去了独尊地位。蒙古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一直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游牧民族不为固定的积累所约束,因为他没有固定的居所予积累,所以他们不为物质积累所羁绊,从而显得自由、洒脱和奔放。……故而,那求新求阔的生存现实观,就形成和拓展了游牧民族的欲望特性、洒脱行为[9]。”相对于中原大地的农耕民族温和、敏感、细致的个性特点,蒙古族就显现了那种强悍、不羁、粗犷的民族特性。这种民族特性深深地影响了元代陶瓷的发展。元代瓷器,包括釉陶作品,都有共同的时代特点,造型显得特别雄伟浑厚,就如龙泉青瓷,胎体厚重、气魄宏大的产品就很多,“大花瓶、供瓶高近3 尺,大瓷盘直径2 尺多[10]”,可谓是典型的元代瓷器风格。
    随着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人、手工业者和蒙古人、色目人等对文化有了新的需求。他们希望了解中原传统文化,但对传统文化玄秘深奥感到望而生畏,易于理解的俗文化便渐渐兴起,造成了市井文化的兴盛。又因蒙古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及废除科举等政策,使中国原有的已经理性化的社会秩序被完全打破,儒家文化也就失去了独尊地位。从此,讲究疏淡典雅的传统审美思想逐渐被通俗化、大众化的审美趣味所代替,文学、艺术风格亦由此改变。正如胡适在《吾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中说:“文学革命至元代而登峰造极。其时,词也,曲也,剧本也,小说也,皆第一流之文学,而皆以俚语为之。其时吾国真可谓有一种‘活文学’出世。”元代俗文学语言浅显,抒情直率,它面向的就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平民大众。为迎合平民大众的审美趣味,元代陶瓷装饰风格相较于宋代有了显著的变化:“元代人更强调陶瓷装饰的华贵艳丽,精心刻意,使陶瓷装饰的审美趣味走向生活现实,表现出鲜明的世俗化特点[11]。”同样,元代龙泉青瓷装饰亦完全颠覆了南宋极力追求釉色之美的烧制理念,出现了各种装饰工艺综合运用和纹饰繁复饱满这一显著特征。
    元朝的统治者南征北战,把中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处,也带回了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元朝政府对各种宗教文化采取宽容并蓄的态度,因而除汉地原有宗教外,其他宗教亦均有所发展,其中伊斯兰教达到发展高峰,使得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迅速增加,伊斯兰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占据着元代文化的一角。龙泉窑作为当时的主要窑地,为适应这种文化需求,生产了许多“大碗、大盘、高足杯和小罐等元代新产品,它们的出现和大量生产是为了满足蒙古族和近东等伊斯兰的需要[6]。”
2.2 元代龙泉青瓷烧制技术及其艺术特色
    为推动商品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元代统治者采取了促进手工业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为龙泉青瓷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所以,在元代社会政治趋于稳定后,由于内需外销的迅速增长,龙泉瓷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新的瓷窑大量出现。随着龙泉窑生产规模的扩大,其烧窑技术亦得到不断改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胎土配方有所改变,紫金土用量减少,胎中的含铁量显著降低,钾钠含量有所增加,以适应烧制大件器物防止变形的需要;二是釉层减薄,普遍采用刻、划、印、镂等装饰手法来美化青瓷[6]。于是,烧造出了带有时代特征的龙泉青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型上以古朴厚重、形制硕大为主要特征。元代统治者在长期的战争与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粗犷、强悍的英雄气概和豪饮大吃的饮食习惯。为了迎合当时的统治者的审美习惯,龙泉青瓷一改南宋时的华丽精巧,变得高大粗壮、威武雄壮,以期达到蒙古民族豪迈性格的需求。
    第二,器表纹饰丰富、题材广泛。元代市俗文化的兴盛,使得人们不再崇拜典雅含蓄、温婉内敛的士大夫文化,而更多地倾向于下里巴人、平民化的生活风格。所以,各种动植物的纹饰,人物形象,故事题材频频出现在青瓷上。此外,还大量出现了诸如“金玉满堂”、“福如东海”、“为善最乐”等吉语文字装饰。
    第三,出现了带有蒙古和伊斯兰风格特征的青瓷。元朝统治者为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强令推行八思巴文,虽然在民间没有广泛流行,但在龙泉青瓷上却留下了历史印迹。龙泉窑作为当时主要窑场,生产了许多刻有八思巴文款铭这一类蒙古象征意味的青瓷。又因“伊斯兰地区的饮食习惯中,通常是将食品放在大盘中,众人围坐或席地而食[6]。”所以,元代龙泉青瓷大盘、大碗、高足碗的大量生产,一方面是为了适应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的新时尚,同时也是受伊斯兰文化与席地而坐饮食习惯的影响。
    总之,相较于宋代,元代龙泉青瓷不管在造型还是装饰上都有了显著的改变,正如刘毅先生所言:“元朝是第一个以北方游牧民族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其观念习俗对中国特别是南方固有观念习俗的冲击显得更激烈。中国传统的陶瓷产品的主流恰在此时开始发生转变,正是根源于元代特殊的社会文明,绝非巧合[12]。”
3 结 语
    综上所述,宋代龙泉青瓷受儒家文化、士大夫文化及禅宗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婉约宁静、淡雅如玉的艺术风格;元代龙泉青瓷受游牧文化、市俗文化及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胎体厚重、纹饰繁复的艺术风格。它们从表象上看都是青瓷烧制材质及生产工艺改进之结果,但深层次分析却是宋元两代社会文化变迁所造就的。
(责任编辑:)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Copyright (C) hebixingchina.com. 北京合璧兴工艺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 hebixing1020@163.com 电话:86-10-68538398 18810367069 地址: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一区5号院8号楼底商二层

京ICP备1202720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57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