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68538398您好!欢迎来到合璧兴

合璧兴,陶瓷艺术馆
景德镇陶瓷,龙泉青瓷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名家访谈
搜索:

曾亚林:西学中用 借古开今

发表时间:2014-12-16 12:15:40 来源:收藏投资
摘要:曾亚林学习陶艺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不仅从小有父亲曾维开(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之一)的熏陶和教诲,还先后师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姚永康、著名传统瓷雕家陈梦龙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刚如先生。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他融会贯通、勤于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陶瓷艺术风格。

曾亚林
男,1964年生,广东兴宁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职于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曾亚林学习陶艺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不仅从小有父亲曾维开(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之一)的熏陶和教诲,还先后师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姚永康、著名传统瓷雕家陈梦龙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刚如先生。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他融会贯通、勤于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陶瓷艺术风格。
“我的父亲曾维开是一位陶瓷艺术工作者。父亲见我喜欢美术,支持我的爱好,先教我素描、速写和水粉,再学国画。规定我每天要画一张习作,小学到中学没有间断过,俨然成了严师。他时时提醒我要勤于思考,深入生活,将所擅长的雕塑艺术语言融汇于陶瓷造型和画面的设计之中。经过漫长的基础功底训练,1980年景德镇陶瓷行业招收艺徒考试时,我在现场创作了一件长眉罗汉的瓷雕,得到了主考们的一致好评,当即招纳入厂。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进厂后我把大部分业余时间用在外出写生上,假日和工人农民吃住在一起,有时晚上还到建筑工地,速写工人们夜战的场景。1990年我和父亲合作重工粉彩《天女散花》瓷雕,这是一件根据瓷雕和造型的需要,融合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吸取传统精华进行再创造的作品。父亲启发我从构思、设计到制作,贯穿一个“精”字,尤其在头部花了很多功夫,从而达到天女眉目清晰、鼻梁挺秀、体态丰满、动势优美、色彩丰富绚丽的艺术效果。这件作品高1.88米,当时堪称瓷雕仕女系列世界之最。”
曾亚林一方面接受父亲的言传身教,一方面接受系统的现代高等艺术教育。他先后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系、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现景德镇学院)美术系、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高研班。父亲的教益,院校的深造,使他具备了扎实的艺术功底和理论素养。
他的陶瓷艺术创作,题材广、体裁宽,从花鸟到小景,再到人物,表现手法奇巧,艺术风格鲜明而独特,在瓷雕、釉上彩、釉下彩和综合装饰等方面均追求艺术美、工艺美、材质美与装饰美的统一和谐。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属于典型的学院派”,既受父亲言传身教,又得众多名家指点,加之在学校里系统的学习,为其如今的造诣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将阳春白雪诠释得恰到好处。
在瓷器上作画,其难度远比在宣纸上作画高得多。擅长国画不一定擅长瓷绘,擅长瓷绘也不一定擅长国画,而曾亚林却兼得二家之长。在他的笔下,洁白圆润光滑的瓷胎就是上好的绢帛宣纸,釉料和彩料就是最佳的水墨丹青。他的作品既有笔触细腻、色彩明丽的工笔画,又有笔力劲健、清新洒脱的写意画,更有兼工带写的绘画。他的工笔瓷画,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他的写意瓷画,笔简意足,充满逸气,抒发强烈的个性情感。
他运用国画的手法,结合西画中透视、明暗、空间、质感等技巧。“我以国画功底,敢于用色,将各种色彩巧妙地过渡、晕染,达到远近空间的转换,给人以时间和空间的深邃感。如《春风吹得游人醉》,选择唐人仕女春游为题材,春风吹拂,游人微醉,远山含黛,近树培青。一大片浓密的森林,绿意森森,一丝静谧,一丝神秘。任何学习都要用生活去感受,在脑海呈现感受到的画面,动态、静态、三维。
集天地之气,融入自己所有感受,一气呵成,浑然于画面之上,像是一场太极!”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曾亚林在对陶瓷材料——泥土——再认识的时代理念与实践中,不断创作出融入时代生活的新作,对创作思维再整合,对工艺技术再撷取,甚至具体到艺术陶瓷的造型形式、表层肌理、色彩效果、视觉形象等各方面,会有抽象的元素,有西方文化的痕迹,但主流的、核心的仍是中国文化的底蕴深厚的历史和积淀,仍然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结体。“在这方面,传统和现代有一个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这是无法割断的。不了解过
去,不熟悉传统艺术,就不可能准确地分析现代,也无法理解现代艺术的形成原因,不可能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旨准的作品。有作为的艺术家是师古而不泥古,师造化而能超越自然”。曾亚林不满足于基本功扎实,不重复古人的老路,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事业、对创作、对工作、对人如窑火一样的炽热和在艺术道路上勇于不停地“创新、再否定”的求索、求新精神。
人们常说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瓷土的可塑性、烧结性通过手工劳动即可完成,但最终的造型、釉色、装饰效果却要经过窑火的孕化、洗礼和严格的检验。曾亚林的近作中有不少是高温色釉与釉上绘画进行综合装饰的,其色釉“窑变”产生的肌理效果,对画境起到了调节空间、强化气氛、纯化感情及幻化心理的作用。这似在控制与非控制瞬间的高温色釉的多元肌理色彩,不仅折射出他对材质的认识及对画作工艺处理方式的感知,也反映了其驾驭窑火的能力和潜力。
常有人劝他,画的题材太多,何不尝试专攻一种。亚林老师回答:父亲年至古稀尚且钻研创新,我还年轻,为何不多学习。受父亲影响颇深的他,并没有一味的模仿,而是在弘扬传统、继承家学的基础上,以己之笔,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道路。观其作品,既有深邃的内涵,又有清新、明快的格调,既耐人寻味,又使人赏心悦目,常有细腻柔和之感,令观者身临其境,体现了作者“源”于传统,“意”于气度,“势”于自然,“达”于情趣的深层思考。其代表作品《葡萄》便以素描的深浅变化、虚实关系来体现葡萄晶莹剔透、鲜艳欲滴之感。勤于探索的曾亚林如今又潜心研究综合装饰,其水仙和牡丹更是颇受大众喜爱。
谈到陶瓷工艺,他说,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已不仅仅是“博大精深”四个字所能概括的。纵观各大名家之作品,既有“大江东去”之豪情,亦有“小桥流水”之恬静,林林总总,无不展现出陶瓷艺术之魅力。但艺术修养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若无深厚的功底和一定的火候,便无法悟出其中之精髓。曾亚林16岁便能临摹白雪石4米长的国画,当时年少的他对国画不屑一顾,认为其不过尔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意识到传统艺术海洋之深。正如那句老话,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只有经历过不同的阶段,才能有不同的感悟。
回顾自己的艺术之路,曾亚林感触最深的便是“坚持”,一直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一直坚持探索创新,一直坚持学习,一直坚持做公益事业。陶瓷艺术需要雕琢,正如其“拙玉斋”所寓,以“琢”补“拙”,曾亚林用这份“坚持”雕琢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责任编辑:李坤凝)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Copyright (C) hebixingchina.com. 北京合璧兴工艺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 hebixing1020@163.com 电话:86-10-68538398 18810367069 地址: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一区5号院8号楼底商二层

京ICP备1202720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57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