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68538398您好!欢迎来到合璧兴

合璧兴,陶瓷艺术馆
景德镇陶瓷,龙泉青瓷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陶瓷文化 > 陶瓷工艺
搜索:

扒花 · 瓷器上针扎的艺术

发表时间:2017-02-24 17:47:27 来源:
摘要:在博物馆里,我们能看到色釉雕地再加以粉彩装饰的扒花陶瓷器物,这种颜色绚丽、装饰繁缛,甚至还镶有金口的瓷器一看就出身不凡、富贵异常。

1.webp.jpg

 

        扒花的前世今生

在博物馆里,我们能看到色釉雕地再加以粉彩装饰的扒花陶瓷器物,这种颜色绚丽、装饰繁缛,甚至还镶有金口的瓷器一看就出身不凡、富贵异常。

追根溯源的话,它诞生于乾隆时期,当时为专供皇室贵族赏玩的珍贵工艺品,具有名副其实的“贵族”血统。

“扒花”,学名为“粉彩扎道瓷”,在古籍中记载为“锦上添花”。诞生于乾隆时期,是乾隆彩瓷中的瓷中精品,以工艺的繁复著称。它是在瓷胎坯体上施以红、黄、绿等各种色釉作为底色,即为“锦地”,然后再在“锦地”上刻印极为细小的纹样,其中以凤尾纹最为常见,也最为典型。其它还有卍字纹、卷草纹等等。

这些密布于器物全身的细小纹样是以“扎道”的工艺实现的。所谓“扎道”,即以绣花针状工具在各种色地上拔划而出,因此,“锦上添花”也可称作“扎道锦地”,亦可叫做“雕地”,景德镇彩瓷艺人形象地将其称为“耙花”。

它受西方珐琅彩的影响,再结合中国粉彩装饰,色彩深浅分明,立体感极强,不像中国传统国画般注重意境,而更沾染些西洋油画的情调,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2.webp.jpg

这种装饰繁缛的器物对工艺的要求极高,一般的民窑和民间艺人根本没有这种人力和财力去生产与经营。

据古籍记载,一般认为它始创于清乾隆时期的“唐窑”。唐英是中国陶瓷史上非常著名的督陶官,他所监制的“唐窑”代表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由于清三代国力雄厚,乾隆帝又极爱收集奇巧之物,对艺术品的要求极高,这种“锦上添花”瓷器就是为了迎合他的喜好而造。

蓝浦的《景德镇陶录》中记载:“陶至今日,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咸月异岁不同矣。”繁缛满密、精巧华丽是乾隆彩瓷的典型特色,“锦上添花”则是最能体现这种特色的装饰技艺了,不仅是体现了乾隆帝自身的审美趣味,更是能从中窥视中国古代的强劲国力。

4.webp.jpg

作为一种装饰技法,“扒花”的发展并非是一蹴而就,它和早期的刻划装饰有着承接关系。早在东汉时期,刻划装饰就已经很是流行,至唐宋之时,越窑、耀州窑、定窑、磁州窑等各大名窑的刻划装饰更是缤纷异彩,各具特色,技术也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了。

明代之后,中国瓷器装饰的主流转为了彩绘,但刻划装饰并未消失,而是与彩绘及色釉紧密结合,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装饰效果。

如今,由于“扒花”瓷制作成本极高、工艺复杂,故而价格昂贵不便销售,为此作坊都不愿意生产,所以呈现出逐渐没落之势。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已经有一些景德镇的年轻人在对它进行挽救,他们用新颖的视角、丰富的理论知识、新奇的创新意识来重塑这样一种传统的器物。

如果说传统的扒花瓷器由于颜色的浓重、对比的强烈而被视为艳俗,那么新的扒花瓷器创造性地减淡色调,清新之感沁人心脾。

 

6.webp.jpg

 

就像在景德镇陶阳新村就有家扒花作坊已经创研出独门绝技——混色扒花,即将两种或多种色料喷涂于器身,形成自然的颜色过渡,非常美丽;如果说传统的扒花瓷器由于雕地的纹样少而被视为单调,那么新的扒花瓷器创造性地结合几何纹样、抽象纹样,利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出新的色地,现代感极强;如果说传统的扒花瓷器喜欢结合粉彩装饰,层次重重而显得繁缛,那么新的扒花瓷器摒弃了粉彩装饰,而结合景德镇传统的玲珑工艺制造出更加剔透的效果。

这些深入研究“扒花”瓷的创业青年,有不少具有本科或研究生学历,设计意识很强,创新态度很坚决。他们不希望传统艺术的精髓消失,而是期许继承改良、发扬光大,希望让中国传统陶瓷的美影响得更深远。

8.webp.jpg

 

传统需要继承,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精髓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物,如何在世界大环境下留有中国陶瓷独有的特色,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扒花作为一种传统的瓷器种类,亦或是作为一种濒临失传的工艺,它应该被更多人所重视,期待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对其进行批判性地继承与改良。

(责任编辑:)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Copyright (C) hebixingchina.com. 北京合璧兴工艺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 hebixing1020@163.com 电话:86-10-68538398 18810367069 地址: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一区5号院8号楼底商二层

京ICP备1202720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57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