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68538398您好!欢迎来到合璧兴

合璧兴,陶瓷艺术馆
景德镇陶瓷,龙泉青瓷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圈内新闻
搜索:

景德镇陶瓷名家杨苏明 大喜大悲中的泰然

发表时间:2015-05-05 15:54:54 来源:http://www.hebixingchina.com
摘要:也许烧制陶瓷是一件最能让人大喜大悲的事情。悲的是一个极小的失误就可能造成满盘皆输,几个月的心血付之东流。喜的是烧出的瓷器也可能远远高于自己的期望,甚至能烧出未曾有过的极品瓷器。
也许烧制陶瓷是一件最能让人大喜大悲的事情。悲的是一个极小的失误就可能造成满盘皆输,几个月的心血付之东流。喜的是烧出的瓷器也可能远远高于自己的期望,甚至能烧出未曾有过的极品瓷器。景德镇陶瓷名家杨苏明正是在这样的喜与悲的起落中,泰然处事,不形于色,平静的面对眼前的一切,一成不变的从事着自己的捏雕创作。
 
  现年70岁高龄的杨苏明,是位朴实的母亲,勤劳的妻子。纵然年至古稀,依旧操持家务,衣着朴素。如果不说,你很难相信,她竟然是中国陶瓷界举足轻重的人物。风霜与岁月在她的身上深深烙下了印记,然而每当她走进自己的工作室,一间简陋而狭窄的小屋子时,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使她脸上洋溢着如同少女一般的灿烂。
 
  在景德镇众多的工艺美术大师中,绝大部分都出生于陶瓷世家,而杨苏明却是例外。除了她以外,家中没有一个人是搞陶瓷的。她的父亲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卖酒的店员工人,她的母亲也和镇上的众多妇女一样,是位普通的全职家庭主妇,在家里照看孩子。15岁那年,完全没有接触过陶瓷的杨苏明突然心血来潮的想要学习陶瓷艺术,并且在1955年顺利考入了景德镇陶瓷技艺学校。毕业后,大多数的学生将被分配到工厂,进行陶瓷品的生产。而在工厂生产,几乎是没有机会进行陶艺创作的。然而由于杨苏明出色的表现被破格分配到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这在杨苏明看来,是一件相当幸运的事情,为此她也比别人更加珍惜这次的机会。
 
  到陶研所后,杨苏明得知自己被分配到陶瓷高手杨海生门下,专攻陶瓷捏雕的创作与技法研究。当时,杨海生以精湛的菊花捏雕文明景德镇。早在陶瓷技艺学校的时候杨苏明就看过杨海生的捏雕花卉。杨苏明被眼前的捏雕花惊呆了,心中感叹,不知这辈子有没有幸能够学会这样的技法,哪怕是只学会菊花的技法,都会觉得很荣幸,很满足。得知自己真的能成为杨海生的学生,杨苏明欣喜若狂的前去报到。然而当杨海生大师第一次看到杨苏明时,却为她是个女孩而皱起眉头。在杨海生老一辈大师的传统思想里,女孩是学不会捏雕技艺的。“传于子不传于女”的封建思想在杨海生大师的心理根深蒂固,于是杨海生决意不收这个女徒弟。而杨苏明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老师的这门技艺。虽然杨海生大师对她的女孩身份存有偏见,但是杨苏明对老师依旧十分尊敬。每天她都会早早的来到陶研所,为老师打好开水,发好火盆,勤奋努力的她,慢慢赢得了杨海生大师的好感。
 
  师从杨海生,是杨苏明捏雕技术的真正起点。在多年的学艺过程中,杨苏明的聪明勤奋,令杨海生改变了女孩学不会捏雕技艺的传统观念,把所有技艺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她。出师后的杨苏明,善于充分利用陶瓷的色釉﹑色泥﹑釉下彩的材质美﹑色彩美。将捏雕作品从素色向彩色发展。由原来的朵花﹑折枝花,向串花﹑组花﹑花丛等复杂的造型和装饰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形成了自己造型逼真﹑手法细腻﹑色彩丰富的特点。
 
  景德镇陶瓷名家杨苏明利用她对花卉的理解,从女性角度的独特性出发,将女子的阴柔,温婉之美赋予作品之中。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杨苏明就在景德镇瓷坛崭露头角。然而真正让她声名鹊起的是她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创作的《牡丹孔雀》。然而它的诞生却是几经波折,险遭失败。
 
  在捏制的过程中,第一个孔雀的造型就没有成功。因为石头里面要求全部实心,没有透气的空间,但是这样的要求在制作过程中温度一高就会引起炸裂。杨苏明一个月的心血一把火就化为乌有。杨苏明虽然心中难受,但是她知道,这是连师父都没有尝试过的高难度。她翻阅大量资料,每一个步骤都潜心研究,经过反复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找出了原因,第二天就开始信心百倍的进行第二次创作。两个多月的时间,杨苏明的牡丹孔雀眼看就要完工了,然而就在此刻,谁也没有想到,女儿杨青的不小心,将杨苏明精心制作的孔雀打碎了,只剩下一半。杨苏明并没有打骂年幼的女儿,然而如此的打击她也只能一个人偷偷的流泪,默默的承受。就在如此多的波折之下,杨苏明并没有放弃《牡丹孔雀》的制作。第三次的重新尝试,杨苏明成功了。
 
  《牡丹孔雀》横空出世,震惊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娇艳的牡丹如同少女,笑逐颜开。两只孔雀婀娜多姿,栩栩如生,而最令人叹服的是那华美的羽毛,细如发丝。这样的羽毛全部是杨苏明用双手将泥料搓成头发一般细的泥条,再一根根粘在孔雀身上的,然后经过1300度的高温,烧制而成。它不仅让杨苏明名声大振,也让她的艺术技法有了新的突破。之后,杨苏明创作了一系列的捏雕作品,即有古朴豪迈的作品,又有丝发之细,繁叠如薄的作品。花卉之美,蝶虫如生,不但精工细巧,还能制作出莹润透亮,晶莹如美玉的质感。
 
  1996年,杨苏明即将从陶瓷研究所退休。退休之前她想创作一件以荷花为题材的作品,留给陶瓷研究所。她之前的作品多是在瓷瓶或是瓷盘上捏雕花卉,那些又细又薄的花瓣非常容易被碰碎。由于在展览运输的过程中十分容易被损坏,所以杨苏明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改变了以往的造型,以荷叶为衬托,避免了花瓣裸露易碎的缺点。为了这个纪念之作,杨苏明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件名为《碧伞中》的创作。然而就在烧制的过程中,作品正面非常完美,但是后侧却出现了一道裂痕。只因一条小小的裂纹,两个月的心血便付之东流。陪在一旁的女儿杨青都不免偷偷流泪,为母亲的心血感到可惜。然而杨苏明却显得异常的平静。她拿着这件失败的作品回去,细细研究,找到了原因。又进行了第二次创作。如此的悲喜,也许在多年的磨练中,杨苏明已经泰然处之,这种火的艺术,是人力所无法操纵的,然而真正的艺术家能做的,便是把用自己心血雕著的完美不厌其烦的一次次送入火中。因为追逐艺术的心灵坚信,总有一天可以烧出完美。这种完美是不存有一丝瑕疵的,天然的,独一无二的。
 
  这件作品一出,更是震惊业界。随后杨苏明创作的荷花系列更是令人拍手叫绝。期间很多商人找到杨苏明,希望把这个荷花系列扩大,形成批量生产,其中的利益可想而知。然而却一次次的被杨苏明拒绝了。陶瓷是火的艺术,她觉得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她不希望无灵魂的去复制任何一件作品,因为她认为这样的行为是毫无意义的。这也是她一生做艺,名远四方却仍旧清贫的原因。
 
  随后,杨苏明对自己又进行了挑战,进行了一次大型作品的创作。由于她第一次创作的荷花作品名为《碧伞中》所以她这次大型作品也取此名字,但是作品的体积却比第一次大上了七八倍。层层叠叠的荷叶在入窑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在将作品入窑前她紧张的好几个晚上都没有睡觉。然而当窑门打开,这件名为《碧伞中》的大件却烧的好的出人意料。翻卷着的荷叶层层包裹着欲出的莲花,娇艳欲滴的莲花颜色清新素雅,粉而不艳,如同婴儿被温暖的包裹在摇篮之中,素雅﹑童趣﹑高洁。这件作品在国际陶瓷节展览的过程中有人曾出高价收藏,并且多次找到杨苏明商量此事,但是都被杨苏明拒绝了。杨苏明的想法很简单,她的如此精心创作,只是想留给后人,以便成为他们学习捏雕的借鉴。
 
  退休后的杨苏明仍然在不断的尝试与创新。她的近作《牵牛花》就一改往日瓷盘的青色背景,以晶莹剔透的蓝色示人。即便外行看似细小的改动,都是经过大师潜心研究与多次试验而成的。如窑摆放的位置,烧制温度,都是形成这种晶莹蓝色的至关因素,条件苛刻。当窑门关上,经过十几个小时,谁都不知道窑门打开那一刻烧制出来的效果。杨苏明就像盼望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然而看到出窑的成品后,她却又比任何人都平静。因为,她有勇气直面失败的摧残,更不会因一次烧成的完美而忘乎所以。
 
  景德镇陶瓷名家杨苏明用一生去研磨一个道理,火中的艺术不是人为的努力就能完全左右的,所以在景德镇陶瓷艺术家能做的,就是在一次次的挫败中吸取教训,继续重复,直到功德圆满。这也许正是陶瓷艺术魅力的所在。
(责任编辑:Zhou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Copyright (C) hebixingchina.com. 北京合璧兴工艺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 hebixing1020@163.com 电话:86-10-68538398 18810367069 地址: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一区5号院8号楼底商二层

京ICP备1202720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57号

回到顶部